智慧城市以城市系统为存在环境和作用对象,导致其具有极强的综合性,因此产生了包罗万象感觉,甚至有概念虚无和滥用的倾向,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确定智慧城市的边界或范畴。
智慧城市建设对城镇化、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农业现代化会有很大助力作用。由于我们和西方比较有一些后发,起步晚一点,但后发有它的优势,比如需求很强烈,国家的力量和资本的准备也比西方要充足,我们可以通过抓智慧城市、智慧中国、数字中国的建设,实现低碳的、绿色的、可持续发展的中国。
1.建设方向
智慧城市建设要抓住三个方向:政务、产业、民生。我们要坚持一个城市做一套标准,做一张图,建立一个统一的云平台、统一的运行管理中心,让这个中心智能化,变成一个城市的大脑,这样能够不断地来提升城市的服务水平,让各行各业来共享,让它绿色、开放,为老百姓服务。要通过准确、实时抓取数据,来驱动整个城市的智慧化进展。我们要抓协调,抓融合,要以人为本,要坚持深度的各行各业的共享,同时,我们要引进智能化的感知或者认知,要坚持不断地去创新,要做到安全可控。要把生存繁衍做好,要抓智慧安防、智慧环保、智慧能源、智慧城管、智慧规划、智慧社区、智慧养老、智慧家居等等都可以做。
2.建设需求
城市智慧化需要一个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城市的运营脑,我们现在都称之为城市大脑。智慧城市是现实城市在网络上的一个数字的孪生,它的目的是为了把我们现实城市管理好,把我们能更好的在城里生活、学习、工作,创造价值、享受各种文化娱乐。一个城市应当有一个首席运营官,一个办公室,还要有一个专家委员会指导这件事情。抓城市的IT运营、大数据中心、城市的管理应急指挥系统和大数据增值服务系统。大数据是值钱的,可以通过它的分析,找到人们的行动规律,找到销售市场的规律、人们的爱好趋向,要根据这个来不断地改善我们的社会活动。
智慧城市这个大数据是一个生态链条,包含数据的采集、加工、存储。同时,数据还要清洗,还要充分挖掘它的规则和知识,提供决策控制,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。要形成这样一个生态链,大数据就可以来做城市的智能化的运行监控和指挥调度。
5G:
2020年,作为5G网络建设普及的早期阶段,物联网和应用生态建设进展会比较有限,与之相关的最大变革会体现在5G基站密集建设过程,与城市空间的深度融合中。
数字政府:
当前数字政府建设的关注焦点,会跳出以往智慧城市建设聚焦的部门和行业应用,更多关注跨部门应用和超级应用,超级APP、领导驾驶舱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几类。
无人驾驶:
北京、广州、深圳长沙等城市都陆续发放了RoboTaxi所需的载人测试牌照,L4级别的无人驾驶出租车队开始了常态化试运营。丰田汽车是继Sidewalk Toronto之后,又一个从街道和出行方式变革出发,发布编织城市(Woven City)规划设计方案的公司。相信在2020年,也会有更多类似的城市空间规划层面的探索。
城市信息模型(CIM):
CIM并非GIS和BIM的简单结合,而是在无缝衔接各尺度空间数据之外,更注重来自物联网的海量实时大数据的接入和计算,并具备完备的时空流、场的描述和计算能力。真正的CIM平台雏形,也许也将在今年出现,并取代传统GIS和BIM成为城市中台的核心部分。
以下为详细的趋势分析:
5G:引领新基础设施的进化
高速率、低时延、大连接,5G的这几个核心特性中,对用户而言,其实早期能体验到的只是增强移动宽带的提速效果,但对城市而言,低时延和大连接才是通过物联网赋能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特征。
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,5G的普及未来对无人驾驶、远程教育医疗、VR/AR等领域会有决定性的促进作用。2020年,作为5G网络建设普及的早期阶段,物联网和应用生态建设进展会比较有限,与之相关的最大变革会体现在5G基站大量密集建设过程中,与城市空间的深度融合。
最后:智慧城市标准化表现为规范和指南的双重性质,标准如同在智慧城市的范畴内画“一条线”,保证智慧城市的各种基准,线以上是创新主体,线以下是提升主体,随着大多数主体跨越这条线,从而带动基准上移,形成智慧城市的螺旋式上升。